首頁 > 知識在線>TnPM課堂>TnPM每周一讀丨《設備管理新思維新模式》(一)

                                    TnPM每周一讀丨《設備管理新思維新模式》(一)

                                    2023-03-13 14:56:13 欄目:TnPM課堂 查看(135)

                                    第一章 20世紀人類設備管理的歷史回顧

                                    1

                                    第一節 前蘇聯的計劃預修體系

                                    二、不同類型的計劃預修制度

                                    前蘇聯早期建立了三種不同的維修制度,都屬于計劃預防維修制度。

                                    1、檢查后修理制度

                                    這是以檢查獲得的狀態資料或統計資料為基礎的計劃維修制。它建立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檢查或修理制度曾在前蘇聯得到相當廣泛的推行。這個制度是通過定期的設備檢查,確定設備的狀態,根據設備狀態擬定修理時間周期和修理類別(級別),然后再編制設備修理計劃。

                                    這種修理制度可以使修理工作納入計劃的軌道,并有可能預防設備的磨損。這種體制把定期檢查作為制定計劃的先決條件,比傳統的事后維修是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它也存在著很多不足,因為當時的檢查儀器、手段、技術都比較落后,狀態的判斷包含一定主觀因素,尤其是復雜程度比較高的設備,以當時的診斷技術,很難對設備狀態作出準確的判斷,因而影響了計劃的準確性。

                                    2、標準修理制度

                                    這是一種以經驗為根據的計劃修理制度。根據經驗制定修理計劃,計劃一旦制定則按規定時間周期對設備進行強制性修理,即在規定的期限強制更換零件;按事先編制的維修內容、工作量和工藝路線及維修標準進行強制性修理。

                                    這種制度在1932~1933年建立,直至1945年之前曾作過多次修訂,但在前蘇聯推行一直不甚成功。因為經驗可能包含各種不科學的因素,零件的磨損允許極限與規定的使用時間周期很難完全符合,對計劃的準確性影響很大,往往造成維修過剩,反而增加了維修費用和停機時間損失。對于那些因為磨損導致的故障停機,可能產生重大事故、人身傷害及經濟損失的情況,這種制度仍有其積極的意義。

                                    3、定期修理制度

                                    這是以磨損規律為依據,以時間周期為基礎的計劃預防維修體制。20世紀30年代初期自發產生的定期修理,在不斷完善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1939年《機器制造企業設備定期修理制度》一書出版,向各機器制造企業推廣這一體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才比較廣泛的得到推行。1955年又出版了《機器制造企業工藝設備的統一計劃預修制度》一書,經前蘇聯部長會議批準,使這一制度作為全蘇聯統一的設備修理制度,并得到全面的推廣。

                                    這個制度要求根據不同的設備特點、工作條件,研究其磨損規律,分析其開動臺時和修理工作量之間的關系;然后對設備使用周期、維修工作量和內容作出明確的規定。以此保證設備處于經常性的正常狀態。前蘇聯后來的“計劃預修制”,就是在這個制度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

                                    計劃預修制的依據是磨損,即認為影響設備運行的主要因素是磨損,而機器開動時間又決定著磨損的程度,因此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開動臺時周期,對設備進行定期預防維修,防止設備急劇磨損失效,以達到延長設備壽命和減少設備維修工作量的目的。

                                    這一制度有兩大支柱:修理周期結構和修理復雜系數。

                                    所謂修理周期,是指兩次大修理之間的間隔時間,而修理周期結構,是指在一個修理周期中,按規定的順序進行的不同規模的計劃維修或保養維護的次序,如定期檢查、小修、中修、大修等。

                                    對于不同設備,按照其磨損程度和維修工作量的不同,確定不同的修理類別及其順序、間隔時間。設備的修理周期結構可以用數字代碼或字母代碼表示,如一臺設備以1—2—6—9表示其修理周期結構,意思是一次大修(K),兩次中修(C),六次小修(M),還有九次檢查調整(O)。這一結構如下圖1-1-2所示。

                                    640 (5)

                                    圖1-1-2修理周期結構圖

                                    上述的修理周期結構還可以字母形式表示為“K-M-M-C-M-M-C-M-M-K”。在每兩次修理之間安排一次檢查調整。

                                    修理復雜系數是表示設備復雜程度的一個基本單位,用它計算勞動量和物資消耗量,即確定維修工時定額、材料定額等。

                                    1955年形成的完整的計劃預修體制,對所有的機械、電氣設備都規定了修理復雜系數和修理周期結構,所有設備的維修都按照計劃執行。

                                    計劃預修制實施的基本要點是:

                                    1. 利用計劃修理達到故障預防的基本原則

                                    首先,設備在經過一定周期運行之后,按照修理計劃中的保養、修理周期結構執行,應可以滿足設備狀態的基本需要。其次,為消除設備故障缺陷所給出的計劃維修工作量,應能夠保證設備正常運行到下一次計劃維修;中間穿插進行的檢查維修,也應納入整個維修計劃統籌考慮,檢查維修量的確定,也應保證設備實際正常運行的周期與計劃維修周期一致;維修工作量應依據所尋求的最優維修間隔期和維修周期結構中的排列順序確定。最后,在兩次定期維修之間,應進行計劃檢查,以保證更可靠的預防。

                                    計劃預修制的核心是把設備維修納入計劃的軌道。這里存在一個計劃準確性的問題。只有當計劃維修的時間周期接近設備磨損發生故障的實際周期時,這種維修計劃才是最佳的,其經濟效益才是顯然的。否則,或者實際停機在計劃維修之前,造成停機時間過多的生產損失;或者產生維修過剩,使維修費用增高,也是不經濟的。

                                    2. 計劃預修制依據的基本原則

                                    計劃預修制依據如下五個基本原則:

                                    1)為消除運行磨損所確定的維修工作量,取決于以下因素:①設備的工作條件;②設備的維修特性;③維修和技術維護工作的質量要求;④設備無維修運行臺時;⑤維修工人的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

                                    2)無維修運行臺時的多少,決定著維修工作量的多少。設備長期運行不進行維修,為恢復其正常工作性能而進行的維修工作量必須會增大。

                                    3)設備在確定的運行周期進行維修,其維修工作量應該是固定的,即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的計劃,定期維修的工作量是穩定的。

                                    4)設備在一定運行時間后,進行強制的計劃維修,可以避免磨損的加劇和因此可能增加的維修工作量。優化的、準確的計劃維修周期,應可以達到最小的維修工作量,同時可以保持設備正常的運行。

                                    5)設備維修的基本需求,可以通過循環的以相同的維修周期結構所進行的計劃維修來解決。

                                    3. 計劃預修制度的內容

                                    所謂計劃預修,就是在設備運行一定臺時后,按照既定的計劃進行檢查、維護和修理(包含大修、中修及小修)。檢查、維護和修理的次序與期限,是根據設備的功能、特點、規格與工作條件確定的。在計劃預修制的工程實踐中,還可以通過對設備運行規律更深入的了解,適當調整維修間隔期,以便更符合實際,最后達到降低維修成本、提高維修質量和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的目標。

                                    計劃預修制度的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工作分類。把具體工作分成幾類,明確各類的內容。

                                    ①檢查與維護:清潔、潤滑、精度檢查和技術狀態檢查。

                                    ②計劃性修理:小修理、中修理和大修理。

                                    2)確定結構。制訂各種不同設備的維修周期、維修間隔期和維修周期結構。

                                    ①維修周期。正在運行的設備從一次大修理到下次大修理的運行時間,又稱“設備大修理周期”。

                                    ②維修間隔期。兩次相鄰的同級計劃維修的運行間隔時間(這種計劃維修不一定是大修理)。

                                    ③維修周期結構。設備在一個大修理周期之內的檢查、維護和各類計劃維修的輪換排列次序。這在上面已作了介紹。下面我們再給出一個普通車床的維修周期結構之例,這個結構是:K-O-M-O-M-O-C-O-M-O-M-O-C-O-M-O-M-O-K。這里K、O、M、C的含義已在上一節作了介紹。從這個維修周期結構可以看出,普通車床在一個大修理周期內,共有18次定期維修,且其比例為:

                                    K∶C∶M∶O=1∶2∶6∶9

                                    3)定出系數。即制定出各種不同類型設備的修理復雜系數。

                                    修理復雜系數是計劃預修制中的重要指標。維修定額如停機時間定額、維修勞動量定額、日常維護定額、材料消耗定額、維修費用定額等的計算,都離不開維修復雜系數。

                                    一般來講,設備越復雜,規格尺寸越大,設備精度越高,自動化程度越高,其復雜系數也就越大。復雜系數是按照各種類型設備的結構特點、工藝性能、規格尺寸等因素來確定。

                                    制定設備復雜系數是一項十分復雜和煩瑣的工作。首先,對不同類型的常用或典型設備,先給出一個標準復雜系數,然后再通過比較或經驗公式的計算,推出同類其它非典型或非常用設備的復雜系數。例如C620-1車床(中心高200mm,頂尖距1000mm)的標準復雜系數為11,以此來確定其它可比設備的復雜系數。這種分析比較有三種方法:

                                    ①工時比較法。實際維修工時與單位復雜系數工時定額比較得出。

                                    ②部件分析比較法。根據設備結構特點和部件的復雜程度,與已知復雜系數的類似結構和部件比較,分別求出各個部件的復雜系數,再匯總求出整臺設備的復雜系數。

                                    ③整臺設備比較法。以已知復雜系數的設備為標準,將類似設備與之比較,求出后者的復雜系數。這種方法很粗略,不準確。

                                    復雜系數也可以通過經驗公式計算。如車床的復雜系數R為

                                    R=α(K1h+K2L+K3n)

                                    式中α——結構特點系數,如普通車床為1,精密車床為1.25;

                                    h——床身至頂尖高(cm);

                                    K1、K2、K3——加權系數,K1=0.025,K2=0.002,K3=0.2(有變速箱)、0.1(無變速箱);

                                    L——頂尖距(cm);

                                    n——主軸變速級數。

                                    為了便于應用設備復雜系數,搞好計劃預修制,前蘇聯在國家標準中已計算出各種設備的復雜系數。平時應用只須查表即可確定。但是,從以上確定設備復雜系數的方法可以看出,無論采取哪種評估方法,都包含一定的主觀因素,而且計算比較粗略。這樣制定的標準與維修實際往往存在一定差異,也會造成一定矛盾,這也是它的不足之處。

                                    4)組織實施。通過組織和監督來保障計劃預修制度的落實。有了以上基礎,便可以根據設備實際情況編制預防性維修計劃、保養、檢查和檢驗計劃,并落實相關的技術組織措施,監督實施。

                                    5)其它內容。計劃預修制的實踐創造出更細、更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建立設備維修保養規范、制訂各種維修定額(如停修臺日定額、故障率定額、備件儲備定額、材料消耗定額等等)、建立技術文件管理規范、建立維修質量標準、確定維修組織結構和分工、組織備品備件生產和采用先進維修工藝等等。

                                    掃二維碼與項目經理溝通

                                    我們在微信上24小時期待你的聲音

                                    解答本文疑問/TPM咨詢/5S、6S、現場管理咨詢/精益生產管理咨詢/互聯網交流

                                    鄭重申明:華謀咨詢技術(深圳)有限公司以外的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使用該案例作為工作成功展示!
                                    微信二維碼
                                    ? 2004-2023 華謀咨詢技術(深圳)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轉載請注明出處 侵權必究 粵ICP備05099253號 本站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国产亚洲长视频久久